200分的人生 (商業週刊第 973期) 作者:曠文琪
追求財富的盡頭,通往何處?: 他豎立了企業家在台灣社會的新典範。
請你們看台灣社會的光明之一面 這是多麼值得尊敬人物 願與大家分享
追求財富的盡頭,通往何處?
財富,在不同人的手上,展現不同的生命價值和意義。
生命存在的形式,比我們想像的更寬廣,它不只是我們每日接觸的物質與軀體。事實上,我們存在的目的,就是去了解我們的靈命是永恆的,而非存在一個軀體裡面而已。……
溫世仁說----最不負責的行善,就是捐錢而已。
200分的人生 (商業週刊第 973期) 作者:曠文琪
他一手打造全球第一大嬰兒車代工王國,全球每兩台嬰兒車,就有一台為明門所生產。但兩個摯愛的親人,讓他人生順序重排。過去10年,他已幫助2000個台灣聾孩子重獲聽力。他許下大願—立志讓二十年後的台灣,沒有不會講話的聽障兒童!
台北內湖科學園區,鋪著大理石的寬敞會議室內,連接紐約、台北、東莞的三地視訊會議進行。一個小時內,二十個單位主管輪流報告。剛報告完的品管組長語畢,偷偷瞄了一下黑板上的數字:「2:45」,比他預定時間多了十五秒。主持會議的明門實業董事長鄭欽明冷冷的說:「你們要 學習控制時間。」
短暫十五秒內,已有四台嬰兒車自明門東莞廠出發,準備掛上全球最大的嬰兒車品牌葛萊(Graco)的標籤,運往世界市場。
從利比亞到美國的沃爾瑪(Wal-Mart)連鎖超市,平均每兩台嬰兒車就有一台為明門所生產。這家全球最大的嬰兒車、嬰兒床代工廠,營業額逼近新台幣九十億元,卻堅持不上市。明門不只如此,更擁有三百項全球專利,在去年十月《商業周刊》推出的〈專利一百強〉排行榜中,在「非金屬製品業」拿下冠軍。
他們位於美國� B台灣與大陸三地的設計團隊,每天透過網路二十四小時接力研發新產品。馬不停蹄的,明門正顛覆著台灣對傳統產業的刻板印象。論國際化、研發能耐,「明門比高科技業還高科技。」政大商學院院長周行一評論。
會議結束,鄭欽明快步推開公司大門,直奔石牌一棟狹小公寓的三樓。「鄭爸爸!鄭爸爸!」孩子們爭? 恐後的喚著。他脫下西裝外套,蹲下來與孩子們玩了起來……。這群孩子談話動作與一般孩子無異,甚至更活潑。但他們的耳後,一根細細的黑線連至腰際小小方盒,孩子們戲稱它為「computer 」。
他是全球嬰兒車代工霸主 也是聽障兒的「鄭爸爸」
企業家之外,鄭欽明的另一個身分——雅文基金會董事長。過去十年,在這小公寓內,他讓兩 千個台灣孩子,不再是聾子。
論身價,鄭欽明連郭台銘、施崇棠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但「做好事,他的高度不輸台灣首富。」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吳德朗說。
鄭欽明許下「二十年後,要讓台灣沒有不會說話的聽障兒」的願望,很多人認為癡人說夢。
每年,台灣平均有三千六百名的聽障兒誕生。過去十年,鄭欽明透過基金會推動「聽覺口語法」,每年幫助三百五十名重度聽障兒(占台灣重度聽障兒兩成),不必靠手語而可正 常聽說。現在,台灣成為華語教學個案數最大的「聽覺口語法」教學基地。癡人鄭欽明一步步接近目標,為了實現夢想,他過去十年自掏腰包投資公益的錢,逼近明門的資本額(新台幣六億八千萬元)。「財散人聚啊!錢夠用就好。」他說。
一個平凡的中型企業主,生命中經歷了什麼,形成今日?
「這是一個傳奇、淒美,而令人欽佩的故事……。」
政大前任副校長、雅文董事司徒達賢說。
接受訪問時,鄭欽明身後是一張結婚照片。女主角如陽光般笑容燦爛,他是鄭欽明的美國籍妻子喬安娜,他不自主的拿起照片,順手撫拭。
「是她,豐富了我這窮小子的一生。」
走過創業荊棘,成為大廠夥伴 女兒的聽障卻給他第一個打擊
他們,共同走過生命的艱困。初識喬安娜時,鄭欽明只是一家貿易公司的業務。在她的襄助 下,他們從五股路邊的鐵皮屋,開始嬰兒車王國的創業過程。她是鄭欽明心中的超級業務員,能說五國語言,而且「幽默與溫暖,讓每個客戶都好愛她。」鄭欽明說,個性跟他剛好互補。
鄭欽明對事與產品品質的硬態度,因為有喬安娜對人的軟,事業才能逐步打開。創立七年後,打敗了其他十三家同業,明門不但成為當時全球第三大的嬰兒車品牌葛萊兩家代工廠之一,更是第一大合作夥伴。
事業步上高峰,家庭也美滿,女兒晴文、雅文相繼出生,美麗深邃的混血兒臉龐,彷彿天使。這段期間,明門也從五股的鐵皮屋搬到了大園的大工廠,從嬰兒車跨足嬰兒床市場。「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鄭欽明辦公室座位的背後,美夢成真般,整面大牆開展著世界地圖,都成為他的舞台。
民國八十一年秋天,「轟隆!轟隆!」窗外的大卡車經過,破壞了寧靜的氣氛,鄭欽明自以為圓滿的人生,也被驚擾。
客廳所有人都被這巨大聲響嚇了一跳,唯獨十一個月大的雅文,文風不動。喬安娜急急抱至醫院檢查,診斷出雅文重度聽障,連一百分貝的聲音都聽不到。一百分貝,相當於一架飛機在面前低空(離地不到一百米)飛過所發出的噪音。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喬安娜顫抖問我,該怎麼辦?我們根本睡不著,兩個人都哭了。」鄭欽明無法想像,小雅文自己一個人留在寂靜世界,聽不見媽媽說話,喊不出媽媽的情景。
< /SPAN>醫生宣判雅文終生無法聽說,但鄭欽明不信,急切的參加所有能參加的聽障教育研討會,十幾場下來,真的看不到任何一個聽障的孩子可以說話。
台灣沒有藥方,喬安娜放下公司所有事情,前往世界各地尋找醫療資源,但美國的醫生答案仍然相同。求醫後一年,他們看到有一個名為貝爾(AG BELL)的聽障協會舉辦年會,他們連袂飛到美國參加。這三天的會議,是一個轉折點。在此,他們認識了「聽覺口語法」。
聽覺口語法專家對他們說,它的原理是刺激聽損兒殘存聽力,進而訓練他們聽說,而根據統計,有九五%的聽損兒都還有殘存聽力。「我們立刻回國帶著雅文去檢驗。但是沒想到,雅文,竟然是那百分之五。」
雖是最嚴重的百分之五,醫師仍建議鄭欽明考慮替雅文裝電子耳,以電流刺激的方式,取代內耳毛細胞的功能,因為雅文的聽覺神經還在。鄭欽明夫婦打聽到電子耳的技術起源澳洲,立刻趕往墨爾本。
但,澳洲的醫生告訴鄭欽明,雅文是極少數內耳發展不完整的聽損兒,他沒有信心動手術,喬安娜幾乎當場崩潰。但這一次,鄭欽明沒有哭。「當時我心想,如果真的不行,那麼我們就再去德國找醫生。」他告訴自己:除非翻遍全世界,否則絕不放棄。
最後,雅文還是順利在澳洲開了刀,在左耳植入了人工電子耳。
植入電子耳,並不代表聽覺與常人無異,有人聽到的聲音像是潛入水中,耳朵傳來的朦朧聲,這聲音對聽障兒童來說,剛開始並沒有任何意義。要讓孩子說話,必須把大量的辭彙,在平常的互動中輸入給孩子,讓他們可以把聲音與意義連結在一起,初期孩子只是吸收,不太會有反應。
開刀後,喬安娜從加拿大請來聽覺 口語法專家茱蒂教導雅文,也學習自己教。與此同時,明門決定在大陸東莞設廠,業務更為繁忙。雖然兩岸奔走,但鄭欽明沒錯過她第一次說話的聲音。
「Down! Down!」開刀半年後,雅文想要坐下,發出了這個聲音。三歲的雅文叫的不是爸爸,但鄭欽明開心極了。再過四個月,「像開花一般,她一開口就停不了。」
當女兒克服聽障,事業擴張到大陸 妻子的罹癌給他第二個打擊
聽覺口語法救了他的女兒。八十五年,鄭欽明決定以女兒雅文為名成立基金會,「這麼好的方法,應該要讓台灣的聽障孩子使用,其他父母的無助,我們真的感同身受。」原本應是政府與醫療體系的責任 ,他們一肩扛下。
基金會請來國外專家長駐台灣,訓練出台灣第一批師資,在台北與高雄設置服務中心。「台灣的醫院不太可能做,工程複雜、成本太高。即使到現在,世界醫療體系對聽覺口語法的了解度都不高,台灣因為有了雅文,聽覺口語法才開始引進。現在台灣的成熟度,比日本還高。」吳德朗說。
基金會早期經費,全是鄭欽明夫婦自掏腰包,那時他們住的只是租來的房子。
喬安娜每天忙著訓練師資、分析個 案、宣傳、教孩子,凌晨一、兩點才睡。「雅文的苦,讓她更有使命感要救其他孩子,她搶救的不是孩子的聽說力,還有他們的一生。」
說到這,鄭欽明語調卻越來越落寞。
喬安娜努力把孩子從絕望中拉出,但沒想到,不可測的命運,卻在� I後虎視眈眈。
八十八年九月十七日。「永遠忘不了那天。」
那是雅文出生第八年。克服了聽障問題,小雅文已經可以跟姊姊拌嘴,跟爸爸撒嬌。明門的生意也越做越大,大陸研發中心成立,總部從桃園搬到台北內湖科學園區,準備大舉招兵買馬,盡是一片新氣象。
在大陸東莞工廠開會的鄭欽明卻忽然接到電話。「腦筋整整空白了兩、三分鐘,後來竟然又回去把會開完,開完會,回到宿舍,開始哭。」那通電話是喬安娜打的。她平靜的說,剛出來的健檢報告顯示,自己的乳房,有個直徑二.五公分的惡性腫瘤,也就是乳癌。
彼此深愛的夫妻與母女 提前面臨死別之痛
隔天,鄭欽明立刻飛回台灣,一刻也不 能等。「喬安娜做了這麼多的好事,為何卻得到這樣的回報?」從東莞趕回�茠滬蜀髐W,鄭欽明混亂的想著,「她是因為太累了,才會這樣。」
然而,喬安娜不怪任何人,「甚至是那個害死了她的醫生。」訪談過程一路冷靜的鄭欽明,聲音忽然激動了起來。事隔多年,這始終是他心裡的結。
鄭欽明回國後,立刻安排長庚與榮總的四個醫生,進行兩個半小時的對談,將病情與可能發展完全釐清,喬安娜也勤做筆記。但是,當喬安娜的父母與妹妹飛來台灣時,情況卻完全失控。鄭欽明與他們出現非常激烈的爭執,因為後者主張喬安娜應該接受天然的另類療法,以靈修為主。
「妳不要執迷不悟!」鄭欽明傷心的對喬安娜大吼。「二十年來,我第一次對她這麼兇。」但最後,喬安娜仍決定獨自到美國、德國接受七個月的另類療法治療。
那年的耶誕節,德國覆蓋了皚皚白雪。嚴冬中,鄭欽明帶著兩個孩子去探望妻子,一見面,四人擁抱在一起。「她變得好瘦。我看到她努力在求生存,每天吞一百五十顆維他命,甚至聽那些醫生的話,把魚打成汁喝下去,她是吃素的,邊喝邊說好腥好腥。」
直到喬安娜因為另類療法失敗回國,鄭欽明再看到她時,因為細菌蔓延,她的肚子如懷孕般鼓起,癌細胞蔓延至骨頭。「她跟我說,唯一的願望,只是好好睡一覺。」
發病後的一年九個月,四十七歲的喬安娜走了。留下一封給女兒的信。
「生命存在的形式,比我們想像的更寬廣,它不只是我們每日接觸的物質與軀體。事實上,我們存在的目的,就是去了解我們的靈命是永恆的,而非存在一個軀體裡面而已。……每一次的挑戰,總讓我更專注,並讓自己更真實、坦誠的面對自己,……如果沒有這股推力,我不知道該如何更專注。……我相信上帝對我的愛以及祂的應許——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為著我的好。」
老天爺對鄭欽明何其殘酷,給了他「世界第一」的事業皇冠,卻讓他站在世界高峰之際,奪走最摯愛的女人,讓他孤獨擁抱皇冠。悲傷的鄭欽明,此刻,寫下一封信。
「再見了,我的愛,我們天堂再見!」
鄭欽明悄悄的把信,放在妻子身旁,一起火化。六月二十 五日,端午節,台北東門基督教長老會教堂內,蕭邦離別曲悠然揚起,這是喬安娜生病後親自彈奏的聲音,曲畢終了,在錄影帶中的影像,盡是她燦爛的笑容。鄭欽明在最後一次端詳喬安娜的遺容時,忽然想起,妻子在走前跟他說的那些話。
那是在喬安娜末期身體忽好忽壞,他陪著妻子沿著天母古道散步的時候,順著上千 個樓梯前行,流水聲與瀑布聲未歇,他們談起生死,如話家常。她說,人雖然不能控制所有的事情,但是,「對於對的事情不要放棄與懷疑」、「甚至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是為著她的好,這是生命的學習。」
喬安娜走後。客廳上的木搖椅靜止不動,彷彿在等待女主人。
十歲的小雅文自喪禮結束後,已在搖椅上坐了三天三夜,不肯下來,也不吃任何東西。陽光從大窗戶灑落進來,將搖椅的背影拉得好長。以前喬安娜就在這裡餵雅文喝奶,在生病最痛苦的時候,也總是坐在搖椅上休息。這裡有喬安娜的味道,窩在這裡,就像在母親的懷抱。
鄭欽明蹲在搖椅旁,看著小女兒。很久不說話的雅文終於開口,她問:「人為什麼會死,媽媽到底去哪裡了?」
十年來最熱愛的夜間�蝷藿B動 為了守護女兒,毅然放棄
那一刻,父女相擁而泣。「我決定戒掉所有可能危險的事物,來守護她們。」以前,夜間潛水那種神秘、淒涼與冒險的刺激感,最讓鄭欽明目眩神迷,一潛就是十年,還拿到高級執照,但為了女兒,他毅然放棄。
訪談中,鄭欽明一看到相機就想閃躲,怕被綁架波及孩子。「四年後吧,到時候你們想怎麼拍,就怎麼拍。」那時,是小雅文可以上大學的年齡。
喬安娜走後,鄭欽明扛起基金會的重擔。「這是我對她做的承諾,或者也是愛。」這是鄭欽明被問到為何可以把苦難化作愛的回答。「當然,確實,忙碌是轉移悲傷最好的方法。」鄭欽明中學同學、現任長庚醫院台北副院長謝燦堂說:「他們兩個一起遭遇太多苦難,感情才這? 繰`,才會讓他這麼積極的想要接手,做沒有做完的事情。」
但接手基金會這一路,鄭欽明跌跌撞撞。
喬安娜走後一個月,鄭欽明定下目標:「雅文必須提升到華人聽覺口語法的培訓機構。這代表,我們需要更有制度與企業化的經營。」鄭欽明對著雅文基金會所有老師說。但是現實立刻回報他的卻是,收不完的辭職信。
原來,一個聽覺口語法老師,要培養至少一年半,稀有性很高。過去,喬安娜是靠著感情,集合這些老師。喬安娜走了,很多人也不想留,並不認同鄭欽明所謂的制度化、企業化經營。
實現對亡妻的承諾,接手基金會 將企管手法導入慈善事業
「每次開會,就看他在那邊一直念,找不到老師,比接不到訂單還苦惱。」身兼雅文董事的司徒達賢說。「經營基金會,好像比企業更難,」鄭欽明感慨。
但這沒嚇走他。鄭欽明先打破基金會固定死薪水結構� A改為固定薪資加上變動薪資,以激勵老師的上課意願,另一方面,他化被動為主動的找師資。鄭欽明找上中原大學特教系,親自從校長開始逐個說服,開設聽覺口語法選修學分,由雅文的資深老師去開課,甚至設置了研究訓練中心。「在特教體系中,這種合作模式是首見。」中原特教系主任何素華說。今年秋天,長庚也將設立聽覺口語法的研究所學分班。他從上游著手,打開師資來源的門。
「我更要求員工把捐款人當顧客般對待,每個月都有電子報發給捐款人,告知捐款的用途與發揮成效。每年要有年報出來。」透過清楚的績效報告,社會大眾對雅文的捐款比重,開始從喬安娜時代的五%不到,提升到三成以上。
鄭欽明並將知識管理平台導入基金會。透過IT系統,將過去上千個案的教學方法、教學評量、個案輔導做有效的整合,幫助老師加速教學經驗累積,減少摸索期,效率可因此提升。鄭 欽明接手五年,基金會的運作成本,整整降低了一七%。
事實上,鄭欽明這一步,在台灣非常罕見。「台灣大多數的企業家,做公益都僅止於捐錢,卻不知道自己有更有意義的資源,就是管理能力。」政大企管系副教授兼EMBA非營利事業管理組召集人黃秉德說。
訪問終了,鄭欽明提到未來想做的:「我很佩服溫世仁,他說最不負責的行善,就是捐錢而已。」鄭欽明知道大陸的聽障兒比例更高,他一直思考,如何協助偏遠地區或隔代教養的聽障孩子。「明門是他的事業,但雅文是他的志業,」吳德朗說。
他仍心繫喬安娜。「很多朋友夢到她變成天使,晴文與雅文抓著她的雙腳,也飛了起來,笑得很開心。」鄭欽明先是紅了眼眶,然後彷彿想到什麼似的,又笑了起來:「我可以感受到她現在很快樂。」
喬安娜走後,鄭欽明並沒有耽擱公司的事情。只是偶爾在開會的時候他會忽? M停頓,沉思起來,空氣像凝結般,沒人敢打擾。妻子不在身旁後,每當他遭受困難時,就以打坐來放空自己,聽自己心裡最初衷的聲音。「最初,是實現喬安娜的願望,後來開始往前看,想到的只是,還有多少人需要幫忙。」
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追求財富的盡頭,通往何處?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說:「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目前身價七十二億美元的投機家索羅斯,也有自己的詮釋。早年曾在英國顛沛流離的他,賺大錢後,他最念茲在茲的是在極權社會裡受苦的貧苦弱勢。因此,索羅斯親身參與慈善公益事業。在共產政權尚未崩盤的年代,他都是在共產國 家進行慈善工作,不只是捐錢,還幫忙設計、監督和修改這些計畫。他希望人們稱呼他是「金融、慈善與有哲思的投機者索羅斯」。
財富,在不同人的手上,展現不同的價值。
鄭欽明在妻子過世後,展現人生不只是生意人的格局。當多數企業家拚命追求能留多少財富給後代子孫時,也擔任雅文基金會董事的吳德朗感慨的說:「鄭欽明對錢,是展現了大格局。」在〈一千大製造業排名〉中,營收規模比鄭欽明大的企業超過兩百家,他的財富更不能跟大企業家比,但他對社會的慷慨遠甚於大企業家。他豎立了企業家在台灣社會的新典範。
總網頁瀏覽量
8,901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喜捨教化覺有情、悲智育成菩提林 /大愛台影片
環境變遷
老師無奈
孩子無心
道德倫理淪喪
有一群慈濟教聯會的老師透過靜思語教學
期待為教育找到新契機
有一群慈濟大專青年透過慈濟大家庭的陪伴
試圖扛起時代青年使命
慈青教聯二十年
慈濟老師和慈濟青年學子
發心立願轉動須彌山
http://www.niotv.com/search_video.php?keyword=%E5%96%9C%E6%8D%A8%E6%95%99%E5%8C%96%E8%A6%BA%E6%9C%89%E6%83%85%E3%80%81%E6%82%B2%E6%99%BA%E8%82%B2%E6%88%90%E8%8F%A9%E6%8F%90%E6%9E%97&name=%E5%96%9C%E6%8D%A8%E6%95%99%E5%8C%96%E8%A6%BA%E6%9C%89%E6%83%85%E3%80%81%E6%82%B2%E6%99%BA%E8%82%B2%E6%88%90%E8%8F%A9%E6%8F%90%E6%9E%97&item=8&submit.x=76&submit.y=15
老師無奈
孩子無心
道德倫理淪喪
有一群慈濟教聯會的老師透過靜思語教學
期待為教育找到新契機
有一群慈濟大專青年透過慈濟大家庭的陪伴
試圖扛起時代青年使命
慈青教聯二十年
慈濟老師和慈濟青年學子
發心立願轉動須彌山
http://www.niotv.com/search_video.php?keyword=%E5%96%9C%E6%8D%A8%E6%95%99%E5%8C%96%E8%A6%BA%E6%9C%89%E6%83%85%E3%80%81%E6%82%B2%E6%99%BA%E8%82%B2%E6%88%90%E8%8F%A9%E6%8F%90%E6%9E%97&name=%E5%96%9C%E6%8D%A8%E6%95%99%E5%8C%96%E8%A6%BA%E6%9C%89%E6%83%85%E3%80%81%E6%82%B2%E6%99%BA%E8%82%B2%E6%88%90%E8%8F%A9%E6%8F%90%E6%9E%97&item=8&submit.x=76&submit.y=15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摘自網路文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摘自網路文章
從前有一個國家,地不大,人不多,
但是人民過著悠閒快樂的生活,
因為他們有一位不喜歡做事的國王
和一位不喜歡做官的宰相。
==========
國王沒有什麼不良嗜好,除了打獵以外,
最喜歡與宰相微服私訪民隱。
宰相除了處理國務以外,就是陪著國王下鄉巡視,
如果是他一個人的話,他最喜歡研究宇宙人生的真
理,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有一次,國王興高采烈的到大草原打獵,隨從帶著
數十條獵犬,聲勢浩蕩。
國王的身體保養得非常好,筋骨結實,而且肌膚泛
光,看起來就有一國之君的氣派。
隨從看見國王騎在馬上,威風凜凜地追逐一頭花豹,
都不禁讚歎國王勇武過人!
花豹奮力逃命,國王緊追不捨,
一直追到花豹的速度減慢時,
國王才從容不迫彎弓搭箭,瞄準花豹,
嗖的一聲,利箭像閃電似的,一眨眼就飛過草原,
不偏不倚鑽入花豹的頸子,花豹慘嘶一聲,仆倒在
地。
國王很開心,他眼看花豹躺在地上許久都毫無動
靜,一時失去戒心,
居然在隨從尚未趕上時,就下馬檢視花豹。
誰想到,花豹就是在等待這一瞬間,使出最後的力
氣? 突然跳起來向國王撲過來。
國王一愣,看見花豹張開血盆大口咬來,他下意識地
閃了一下, 心想:「完了!」
還好,隨從及時趕上,立刻發箭射入花豹的咽喉,
國王覺得小指一涼,花豹就悶不吭聲跌在地上,這次
真的死了。
隨從忐忑不安走上來詢問國王是否無恙,
國王看看手,小指頭被花豹咬掉小半截,血流不止,
隨行的御醫立刻上前包紮。
雖然傷勢不算嚴重,但國王的興致破壞光了,
本來國王還想找人來責罵一番,
可是想想這次只怪自己冒失,還能怪誰?
所以悶不吭聲,大夥兒就黯然回宮去了。
==========
回宮以後,國王越想越不痛快,就找了宰相來飲酒解
愁。宰相知道了這事後,一邊舉酒敬國王,一邊微笑
說:「大王啊!少了一小塊肉總比少了一條命來得
好吧!想開一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一聽,悶了半天的不快終於找到宣洩的機會。
他凝視宰相說:「嘿!你真是大膽!你真的認為一切
都是最好的安排嗎?」
宰相發覺國王十分憤怒,卻也毫不在意說:
「大王,真的,如果我們能夠超越『執著』,確確實
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說:「如果寡人把你關進監獄,這也是最好的
安排?」
宰相微笑說:「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
排。」
國王說:「如果寡人吩咐侍衛把你拖出去砍了,這也
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依然微笑,彷彿國王在說一件與他毫不相干的
事。「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勃然大怒,大手用力一拍,兩名侍衛立刻近
前,他們聽見國王說:「你們馬上把宰相抓出去斬
了!」
侍衛愣住,一時不知如何反應。
國王說:「還不快點,等什麼?」
侍衛如夢初醒,上前架起宰相,就往門外走去。
國王忽然有點後悔,他大叫一聲說:「慢著,先抓去
關起來!」
宰相回頭對他一笑,說:「這也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大手一揮,兩名侍衛就架著宰相走出去了。
==========
過了一個月,國王養好傷,打算像以前一樣找宰相一
塊兒微服私巡,可是想到是自己親口把他關入監
獄?,一時也放不下身段釋放宰相,
嘆了口氣,就自己獨自出遊了。
走著走著,來到一處偏遠的山林,
忽然從山上衝下一隊臉上塗著紅黃油彩的蠻人,
三兩下就把他五花大綁,帶回高山上。
國王這時才想到今天正是滿月,這一帶有一支原始
部落,每逢月圓之日就會下山尋找祭祀滿月女神的犧
牲品。他哀歎一聲,這下子真的是沒救了。
其實心裡很想跟蠻人說:我乃這裡的國王,
放了我,我就賞賜你們金山銀海!
可是嘴巴被破布塞住,連話都說不出口。
當他看見自己被帶到一口比人還高的大鍋爐,
柴火正熊熊燃燒,更是臉色慘白。
大祭司現身,當眾脫光國王的衣服,露出他細皮嫩
肉的龍體,大祭司嘖嘖稱奇,想不到現在還能找到這
麼完美無暇的祭品!
原來,今天要祭祀的滿月女神,正是「完美」的象
徵,所以,祭祀的牲品醜一點、黑一點、矮一點都沒
有關係,就是不能殘缺。
就在這時,大祭司終於發現國王的左手小指頭少了小
半截,他忍不住咬牙切齒咒罵了半天,忍痛下令說:
「把這個廢物趕走,另外再找一個!」
==========
脫困的國王大喜若狂,飛奔回宮,立刻叫人釋放宰
相,在御花園設宴,為自己保住一命、也為宰相重獲
自由而慶祝。
國王一邊向宰相敬酒說:
「愛卿啊!你說的真是一點也不錯,果然,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
連命都沒了。」
宰相回敬國王,微笑說:「賀喜大王對人生的體驗又
更上一層樓了。」
過了一會兒,國王忽然問宰相說:
「寡人救回一命,固然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可是你無緣無故在監獄蹲了一個月,這又怎麼說
呢?」
宰相慢條斯理喝下一口酒,才說:
「大王!您將我關在監獄?,確實也是最好的安排
啊!」
他饒富深意看了國王一眼,舉杯說:
「您想想看,如果我不是在監獄?,那麼陪伴您微服
私巡的人,不是我還會有誰呢?等到蠻人發現國王不
適合拿來祭祀滿月女神時,誰會被丟進大鍋爐中烹煮
呢? 不是我還有誰呢?
所以,我要為大王將我關進監獄而向您敬酒,您也救
了我一命啊!」
國王忍不住哈哈大笑,朗聲說:
「乾杯吧!果然沒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在人的一生中所遭遇的困難挫折
在當下或許是如此難以接受,
但在過後突然某一時刻中會覺得…
這是最好的安排
∼*∼*∼*∼*∼ *∼*∼*∼*∼*∼*∼*∼
不完美,正是一種完美 !
我們老了、都鏽了,都千瘡百孔了
總隔一陣子就去看醫生
來修補我們殘破的身軀
我們又何必要求至自己擁有的人、事、物
都完美無暇 沒有缺點呢?
看得慣殘破 也是歷練 是豁達 是成熟
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人生何其短
行快樂事,莫等華髮換白頭!
從前有一個國家,地不大,人不多,
但是人民過著悠閒快樂的生活,
因為他們有一位不喜歡做事的國王
和一位不喜歡做官的宰相。
==========
國王沒有什麼不良嗜好,除了打獵以外,
最喜歡與宰相微服私訪民隱。
宰相除了處理國務以外,就是陪著國王下鄉巡視,
如果是他一個人的話,他最喜歡研究宇宙人生的真
理,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有一次,國王興高采烈的到大草原打獵,隨從帶著
數十條獵犬,聲勢浩蕩。
國王的身體保養得非常好,筋骨結實,而且肌膚泛
光,看起來就有一國之君的氣派。
隨從看見國王騎在馬上,威風凜凜地追逐一頭花豹,
都不禁讚歎國王勇武過人!
花豹奮力逃命,國王緊追不捨,
一直追到花豹的速度減慢時,
國王才從容不迫彎弓搭箭,瞄準花豹,
嗖的一聲,利箭像閃電似的,一眨眼就飛過草原,
不偏不倚鑽入花豹的頸子,花豹慘嘶一聲,仆倒在
地。
國王很開心,他眼看花豹躺在地上許久都毫無動
靜,一時失去戒心,
居然在隨從尚未趕上時,就下馬檢視花豹。
誰想到,花豹就是在等待這一瞬間,使出最後的力
氣? 突然跳起來向國王撲過來。
國王一愣,看見花豹張開血盆大口咬來,他下意識地
閃了一下, 心想:「完了!」
還好,隨從及時趕上,立刻發箭射入花豹的咽喉,
國王覺得小指一涼,花豹就悶不吭聲跌在地上,這次
真的死了。
隨從忐忑不安走上來詢問國王是否無恙,
國王看看手,小指頭被花豹咬掉小半截,血流不止,
隨行的御醫立刻上前包紮。
雖然傷勢不算嚴重,但國王的興致破壞光了,
本來國王還想找人來責罵一番,
可是想想這次只怪自己冒失,還能怪誰?
所以悶不吭聲,大夥兒就黯然回宮去了。
==========
回宮以後,國王越想越不痛快,就找了宰相來飲酒解
愁。宰相知道了這事後,一邊舉酒敬國王,一邊微笑
說:「大王啊!少了一小塊肉總比少了一條命來得
好吧!想開一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一聽,悶了半天的不快終於找到宣洩的機會。
他凝視宰相說:「嘿!你真是大膽!你真的認為一切
都是最好的安排嗎?」
宰相發覺國王十分憤怒,卻也毫不在意說:
「大王,真的,如果我們能夠超越『執著』,確確實
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說:「如果寡人把你關進監獄,這也是最好的
安排?」
宰相微笑說:「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
排。」
國王說:「如果寡人吩咐侍衛把你拖出去砍了,這也
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依然微笑,彷彿國王在說一件與他毫不相干的
事。「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勃然大怒,大手用力一拍,兩名侍衛立刻近
前,他們聽見國王說:「你們馬上把宰相抓出去斬
了!」
侍衛愣住,一時不知如何反應。
國王說:「還不快點,等什麼?」
侍衛如夢初醒,上前架起宰相,就往門外走去。
國王忽然有點後悔,他大叫一聲說:「慢著,先抓去
關起來!」
宰相回頭對他一笑,說:「這也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大手一揮,兩名侍衛就架著宰相走出去了。
==========
過了一個月,國王養好傷,打算像以前一樣找宰相一
塊兒微服私巡,可是想到是自己親口把他關入監
獄?,一時也放不下身段釋放宰相,
嘆了口氣,就自己獨自出遊了。
走著走著,來到一處偏遠的山林,
忽然從山上衝下一隊臉上塗著紅黃油彩的蠻人,
三兩下就把他五花大綁,帶回高山上。
國王這時才想到今天正是滿月,這一帶有一支原始
部落,每逢月圓之日就會下山尋找祭祀滿月女神的犧
牲品。他哀歎一聲,這下子真的是沒救了。
其實心裡很想跟蠻人說:我乃這裡的國王,
放了我,我就賞賜你們金山銀海!
可是嘴巴被破布塞住,連話都說不出口。
當他看見自己被帶到一口比人還高的大鍋爐,
柴火正熊熊燃燒,更是臉色慘白。
大祭司現身,當眾脫光國王的衣服,露出他細皮嫩
肉的龍體,大祭司嘖嘖稱奇,想不到現在還能找到這
麼完美無暇的祭品!
原來,今天要祭祀的滿月女神,正是「完美」的象
徵,所以,祭祀的牲品醜一點、黑一點、矮一點都沒
有關係,就是不能殘缺。
就在這時,大祭司終於發現國王的左手小指頭少了小
半截,他忍不住咬牙切齒咒罵了半天,忍痛下令說:
「把這個廢物趕走,另外再找一個!」
==========
脫困的國王大喜若狂,飛奔回宮,立刻叫人釋放宰
相,在御花園設宴,為自己保住一命、也為宰相重獲
自由而慶祝。
國王一邊向宰相敬酒說:
「愛卿啊!你說的真是一點也不錯,果然,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
連命都沒了。」
宰相回敬國王,微笑說:「賀喜大王對人生的體驗又
更上一層樓了。」
過了一會兒,國王忽然問宰相說:
「寡人救回一命,固然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可是你無緣無故在監獄蹲了一個月,這又怎麼說
呢?」
宰相慢條斯理喝下一口酒,才說:
「大王!您將我關在監獄?,確實也是最好的安排
啊!」
他饒富深意看了國王一眼,舉杯說:
「您想想看,如果我不是在監獄?,那麼陪伴您微服
私巡的人,不是我還會有誰呢?等到蠻人發現國王不
適合拿來祭祀滿月女神時,誰會被丟進大鍋爐中烹煮
呢? 不是我還有誰呢?
所以,我要為大王將我關進監獄而向您敬酒,您也救
了我一命啊!」
國王忍不住哈哈大笑,朗聲說:
「乾杯吧!果然沒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在人的一生中所遭遇的困難挫折
在當下或許是如此難以接受,
但在過後突然某一時刻中會覺得…
這是最好的安排
∼*∼*∼*∼*∼ *∼*∼*∼*∼*∼*∼*∼
不完美,正是一種完美 !
我們老了、都鏽了,都千瘡百孔了
總隔一陣子就去看醫生
來修補我們殘破的身軀
我們又何必要求至自己擁有的人、事、物
都完美無暇 沒有缺點呢?
看得慣殘破 也是歷練 是豁達 是成熟
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人生何其短
行快樂事,莫等華髮換白頭!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站出一包飯 一天溫飽/摘自網路影片
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捨得/摘自網路文章
捨得/摘自網路文章
父親去世10年後,在我的"軟硬兼施"下,
母親終於同意來鄭州跟著我——她最小的女兒一起生活。
這一年,母親70歲,我40歲。
70歲的母親瘦瘦的,原本只有一米五的身高,被歲月又縮減了幾釐米,看起來更加瘦小,面容卻仍然光潔,不見太多滄桑的痕跡,頭髮亦未全白,些許黑髮倔強地生長著。
我們借了一輛車回去接她。
她早把居住了幾十年的老屋收拾妥當,整理好了自己的行李。
那些行李中有兩袋麵,是她用家裏的麥子專門為我們磨的,這種麵有麥香。
但那天,那兩袋麵我決定不帶了,因為車的後備箱太小,我們要帶的東西太多。
母親卻堅持把麵帶著,一定要帶,她說。
她這樣說的時候,我忽然愣了一下,看著她,便想明白了什麼,示意先生把麵搬到裏屋,我伸手在外面試探著去摸。
果然,在底部,軟軟的麵裏有一小團硬硬的東西。
如果我沒猜錯,裏面是母親要給我們的錢。
把錢放在糧食裏,是母親很多年的秘密。
十幾年前,我剛剛結婚,在鄭州租了很小的房子住,正是生活最拮据的時候。
那時,我最想要的不是房子,不是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只是一個像樣的衣櫃。
就是那年冬天,母親托人捎來半袋小米。
後來先生將小米倒入米桶時,發現裏面藏著500塊錢,還有一張小字條,是父親的筆跡:給梅買個衣櫃。
出嫁時,母親給我的嫁妝中已有買衣櫃的錢。
後來她知道我將這筆錢挪做他用,便又補了過來。
那天晚上,我拿著10元一張厚厚的一遝錢,哭了。
那些年,母親就是一次次把她節省下來的錢放在糧食裏,讓人帶給我,帶給大姐二姐,在我們都出嫁多年後,仍貼補著我們的生活。
但那些錢,她是如何從那幾畝田裏攢出來的,我們都不得而知。
這一次,即使她隨我們同行,也還是將錢放到了麵袋裏,在她看來,那是最安全的。
麵被帶回來後,我把錢取出來交還母親,
母親說,這是我給童童買車用的。
童童是她的外孫,這段時間他一直想要輛賽車,因為貴,我沒有給他買,上次回老家,他許是說給母親聽了,母親便記下這件事。
2000塊,是她幾畝地裏一年的收成吧,我們都不捨得,但她捨得。
記憶中,母親一直是個捨得的人,對我們,對親戚,對左鄰右舍,愛捨得付出,
東西捨得給,錢捨得借,力氣也捨得花。
有時不知道她一個瘦小的農村婦人,為什麼會這樣捨得。
母親住下來,每天清晨,她早早起來做飯,小米粥、小包子、雞蛋餅……變著花樣兒。
中午下班我們再也不用急趕著去買菜,所有家務母親全部包攬。
陽臺上還新添了兩盆綠瑩瑩的蒜苗,有了母親的家,多了種說不出的安逸。
母親帶來的兩袋麵,一袋倒入桶裏,另外一袋被先生放到了陽臺上。
過了幾天,我卻發現陽臺地板上的那袋麵被移到了高處的平臺上晾曬。
先生是個粗心的人,應該不會是他放的,我疑惑地問母親,她說,啊,我放上去的,曬曬,別壞了。
我一聽就跟她急了,那平臺,一米多高 ,
那袋面,六七十斤,身高不足一米五,
體重不足90斤的母親,竟然自己把它搬了上去。
我沖她大喊,你怎麼弄上去的?
那麼沉,閃著腰怎麼辦?砸著你怎麼辦?
出點兒什麼事怎麼辦……一連串地凶她。
她卻只是笑,圍著圍裙站在那裏,
等我發完脾氣,
小聲說,這不沒事嗎?
有事就晚了!我還是後怕,但更多的是心疼。
直到母親向我保證,以後不再幹任何重活,我才慢慢消了氣。
母親來後不久,有天對先生說,星期天你喊你那些同學回家來吃飯吧,我都來了大半個月了,沒見他們來過呢。
先生是在鄭州讀的大學,本市同學的確很多,關係也都不錯,起初還會在各家之間串門,但現在,大家都已習慣了在飯店裏聚會。
城市生活就是這樣繁華而淡漠,不是非常親近的,一般不會在家裏待客了。
我便替先生解釋,媽,他們經常在外面聚呢。
母親搖頭,外面哪兒有家裏好,外面飯菜貴不說,也不衛生。
再說了,哪兒能不來家呢?來家才顯得親。
然後,母親態度堅決地讓先生在週末把同學們帶回家來聚一聚。
我們拗不過她,答應了。
先生分別給同學中幾個關係最親近的老鄉打了電話,邀請他們週末來我們家。
週末一整天,母親都在廚房忙碌。
下午,先生的同學陸續過來了,象徵性地提了些禮品。
我將母親做好的飯菜一一端出,那幾個事業有成、幾乎天天在飯店應酬的男人,立刻被幾盤小菜和幾樣麵食小點吸引過去。
其中一個忍不住伸手捏起一個菜餃,喃喃說,小時候最愛吃母親做的菜餃,很多年沒吃過了。
母親便把整盤菜餃端到他面前,說,喜歡就多吃,以後常來家裏吃,我給你們做。
那個男人點著頭,眼圈忽然就紅了,他的母親已經去世多年,他也已經很久沒回過家鄉了。
那天晚上,大家酒喝得少,飯卻吃得足,話也說得多。
那話的內容,也不是平日在飯店裏說的生意場或單位裏、社幷會上的事。
很少提及的家事,被慢慢聊起來,說到家鄉,說到父母……竟是久違的親近。
那以後,家裏空前熱鬧起來。
母親說,這樣才好,人活在世上,總要相互親近的。
母親來後的第三個月,一個週末的下午,有人敲門,是住在對面的女人,端著一盆洗乾淨的大櫻桃。
女人 有點兒不好意思地說,送給大娘嘗嘗。
我詫異不已,當初搬過來時,因為裝修走線的問題,我們和她家鬧了點兒矛盾。
原本就不熟絡,這樣一來,關係更冷了下來,住了3年多,沒有任何往來。
連門前的樓道,都是各掃各的那一小塊兒地方。
她冷不丁送來剛剛上市的新鮮櫻桃,我因摸不著頭腦,一時竟不知該說什麼好。
她的臉就那樣紅著,有點兒語無倫次,大娘做的點心,孩子可愛吃呢……我才恍然明白過來,是母親。
母親並不知道我們有點兒過節兒,其實即使知道了,她還是會那麼做,在母親看來,"遠親不如近鄰"是句最有道理的話。
所以她先敲了人家的門,給人家送小點心,送自己包的粽子,還送自己種的新鮮小蒜苗……
誠懇地幫我們打開了鄰居家的門。
後來,我和那女人成了朋友,她的孩子也經常來我們家,奶奶長奶奶短地跟在母親身後,親好得猶如一家人。
鄰居們,不僅僅是對門,前後左右,同一個社區住著的許多人,母親都照應著。
她常在社區的花園和先生同事的父母聊天,幫他們照顧孫子。
不僅如此,還有物質上的往來,母親常常會自製一些風味小點,熱情地送給街坊四鄰,這也是母親在農村生活時養成的習慣。
小點心雖然並不貴重,卻因有著外面買不到的醇香味道,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
有一次,得知先生一個同事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母親要我們送些錢過去。因為是來往並不親密的同事,我們只想象徵性地表示一下,母親卻堅決不答應,說,人這輩子,誰都可能會碰到難事,你捨得幫人家,等你有事了,人家才會捨得幫你。
孩子生病對人家是天大的難事,咱們碰上了,能幫的就得幫。
我們聽了母親的。
在母親過來半年後,先生竟然意外升職,
在單位的推薦選舉上,他的票數明顯占了優勢。
先生回來笑著說,這次是媽的功勞呢,我這票是媽給拉來的。
我們才發現,最近我們的人際關係竟然空前好起來,那種好,明顯地少了客套多了真誠。
一個字都不識的母親,只是因為捨得,竟不動聲色地為我們贏得了那麼多,是我們曾經一直想要贏來卻一直得不到的。
再想她說過的話,你捨得對人家好,人家才會捨得對你好。
於她,這是一個農村婦人最樸實本真的話;於我們,無疑是一個太過深刻的道理。
溫煦的日子裏,我很想帶母親到處走走。
可母親因為天生暈車,坐次車如生場大病,於是常拒絕出門。
那個週末,我決定帶她去動物園。
母親說,沒有見過大象呢。
動物園離家不遠,幾站路的樣子。
母親說,走著去吧。
我不同意,幾站路,對一個70歲的老人,還是太遠了。
可她又堅決不坐車,我靈機一動,媽,我騎車帶你去。
母親笑著同意了。我推出車子,小心地將她抱到前面的橫樑上,一隻胳膊剛好攬住她。
抱的時候,心裏一疼,她竟然那麼輕,蜷在我身前,像個孩子。
途中要經過兩個路口,其中一個正好在鬧市區。
小心地騎到路口,是紅燈,我輕輕下車,還未站穩,卻有警察從人流中穿過來,走到我面前說,不許帶人你不知道嗎?還在前面帶。
說完,低頭便開罰單。
母親愣了一下,攥著我的胳膊要下來,我趕忙扶穩她,跟那個年輕的警察說了聲對不起,解釋說,我母親暈車,年紀大了,不能坐車,我想帶她去動物園看看……
警察也愣了一下,這才看清我帶的是一位老人,還不等他說什麼,母親責備我,你怎麼不告訴我城裏騎車不讓帶人呢?然後堅持要下來。
我正不知所措,那個警察伸手一把攙住了母親,大娘,對不起,是我沒有看清楚,
城裏只是不讓騎車帶孩子,您坐好。
然後他忽然抬起手,向我認認真真地敬了個禮。
接著,他轉身讓前面的人給我騰出一個空間,打著手勢,阻止了四面車輛的前行,招手示意我通過。
我帶著母親,緩緩地穿過那個寬闊的路口,四面的車輛靜止行人停步,只有我帶著母親在眾人的目光裏驕傲前行。
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受到如此厚重的禮遇。
因為母親,因為捨得給予她一次小小的愛,一個萍水相逢的年輕警察,便捨得為我破例,捨得給我這樣高的尊敬。
這禮遇,是母親送給我的。
母親是在跟著我第三年時查出肺癌的。
結果出來以後,有個做醫生的朋友誠懇地對我說,如果為老太太好,不要做手術了,聽天命盡人事吧。
這是一個醫生不該對患者家屬說的話,卻是真心話。
和先生商議過後,決定聽從醫生的安排,把母親帶回了家。
又決定不向母親隱瞞,於是對她講了實情。
母親很平靜地聽我們說完,點頭,說,這就對了。
然後,母親提出要回老家。
母親在世的最後一段時間,我陪在她身邊。
藥物只是用來止疼,抵擋不了癌症的肆虐。
她的身體飛快地憔悴下去,已經不能站立,天好的時候,我會抱她出來,小心地放在躺椅上,陪著她曬曬太陽。
她漸漸吃不下飯去,喝口水都會吐出來,
卻從來沒有流露過任何痛苦的神情,那些許黑髮依舊倔強地蓬勃著,面容消瘦卻光潔,只要醒著,臉上便漾著微微的笑容。
那天,母親對我說,你爸他想我了。
媽,可是我捨不得。
我握著她的手,握在掌心裏,想握牢,又不敢用力,只能輕輕地。
梅,這次,你得捨得。
她笑起來,輕輕將手抽回,拍著我的手。
但是這一次,母親,我捨不得。
我說不出來,心就那麼疼啊疼得碎掉了。
母親走的那天,送葬的隊伍浩浩蕩蕩,從村頭排到村尾,除了親戚,還有我和先生的同學、朋友、同事,我們社區前後左右的鄰居們……很多很多人,裏面不僅有大人,還有孩子,是農村罕見的大場面。
隊伍緩緩穿行,出了村,依稀聽見圍觀的路人中有人議論,是個當官的吧?
或者是孩子在外面當大官的……
母親這一生,育有一子三女,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官不商。
母親本人,更是平凡如草芥,未見過大的世面,亦沒有讀過書,沒有受過任何正規教育,她只是有一顆捨得愛人的心。
而她人生最後的盛大場面,便是用她一生的捨得之心,無意間為自己贏得的。
父親去世10年後,在我的"軟硬兼施"下,
母親終於同意來鄭州跟著我——她最小的女兒一起生活。
這一年,母親70歲,我40歲。
70歲的母親瘦瘦的,原本只有一米五的身高,被歲月又縮減了幾釐米,看起來更加瘦小,面容卻仍然光潔,不見太多滄桑的痕跡,頭髮亦未全白,些許黑髮倔強地生長著。
我們借了一輛車回去接她。
她早把居住了幾十年的老屋收拾妥當,整理好了自己的行李。
那些行李中有兩袋麵,是她用家裏的麥子專門為我們磨的,這種麵有麥香。
但那天,那兩袋麵我決定不帶了,因為車的後備箱太小,我們要帶的東西太多。
母親卻堅持把麵帶著,一定要帶,她說。
她這樣說的時候,我忽然愣了一下,看著她,便想明白了什麼,示意先生把麵搬到裏屋,我伸手在外面試探著去摸。
果然,在底部,軟軟的麵裏有一小團硬硬的東西。
如果我沒猜錯,裏面是母親要給我們的錢。
把錢放在糧食裏,是母親很多年的秘密。
十幾年前,我剛剛結婚,在鄭州租了很小的房子住,正是生活最拮据的時候。
那時,我最想要的不是房子,不是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只是一個像樣的衣櫃。
就是那年冬天,母親托人捎來半袋小米。
後來先生將小米倒入米桶時,發現裏面藏著500塊錢,還有一張小字條,是父親的筆跡:給梅買個衣櫃。
出嫁時,母親給我的嫁妝中已有買衣櫃的錢。
後來她知道我將這筆錢挪做他用,便又補了過來。
那天晚上,我拿著10元一張厚厚的一遝錢,哭了。
那些年,母親就是一次次把她節省下來的錢放在糧食裏,讓人帶給我,帶給大姐二姐,在我們都出嫁多年後,仍貼補著我們的生活。
但那些錢,她是如何從那幾畝田裏攢出來的,我們都不得而知。
這一次,即使她隨我們同行,也還是將錢放到了麵袋裏,在她看來,那是最安全的。
麵被帶回來後,我把錢取出來交還母親,
母親說,這是我給童童買車用的。
童童是她的外孫,這段時間他一直想要輛賽車,因為貴,我沒有給他買,上次回老家,他許是說給母親聽了,母親便記下這件事。
2000塊,是她幾畝地裏一年的收成吧,我們都不捨得,但她捨得。
記憶中,母親一直是個捨得的人,對我們,對親戚,對左鄰右舍,愛捨得付出,
東西捨得給,錢捨得借,力氣也捨得花。
有時不知道她一個瘦小的農村婦人,為什麼會這樣捨得。
母親住下來,每天清晨,她早早起來做飯,小米粥、小包子、雞蛋餅……變著花樣兒。
中午下班我們再也不用急趕著去買菜,所有家務母親全部包攬。
陽臺上還新添了兩盆綠瑩瑩的蒜苗,有了母親的家,多了種說不出的安逸。
母親帶來的兩袋麵,一袋倒入桶裏,另外一袋被先生放到了陽臺上。
過了幾天,我卻發現陽臺地板上的那袋麵被移到了高處的平臺上晾曬。
先生是個粗心的人,應該不會是他放的,我疑惑地問母親,她說,啊,我放上去的,曬曬,別壞了。
我一聽就跟她急了,那平臺,一米多高 ,
那袋面,六七十斤,身高不足一米五,
體重不足90斤的母親,竟然自己把它搬了上去。
我沖她大喊,你怎麼弄上去的?
那麼沉,閃著腰怎麼辦?砸著你怎麼辦?
出點兒什麼事怎麼辦……一連串地凶她。
她卻只是笑,圍著圍裙站在那裏,
等我發完脾氣,
小聲說,這不沒事嗎?
有事就晚了!我還是後怕,但更多的是心疼。
直到母親向我保證,以後不再幹任何重活,我才慢慢消了氣。
母親來後不久,有天對先生說,星期天你喊你那些同學回家來吃飯吧,我都來了大半個月了,沒見他們來過呢。
先生是在鄭州讀的大學,本市同學的確很多,關係也都不錯,起初還會在各家之間串門,但現在,大家都已習慣了在飯店裏聚會。
城市生活就是這樣繁華而淡漠,不是非常親近的,一般不會在家裏待客了。
我便替先生解釋,媽,他們經常在外面聚呢。
母親搖頭,外面哪兒有家裏好,外面飯菜貴不說,也不衛生。
再說了,哪兒能不來家呢?來家才顯得親。
然後,母親態度堅決地讓先生在週末把同學們帶回家來聚一聚。
我們拗不過她,答應了。
先生分別給同學中幾個關係最親近的老鄉打了電話,邀請他們週末來我們家。
週末一整天,母親都在廚房忙碌。
下午,先生的同學陸續過來了,象徵性地提了些禮品。
我將母親做好的飯菜一一端出,那幾個事業有成、幾乎天天在飯店應酬的男人,立刻被幾盤小菜和幾樣麵食小點吸引過去。
其中一個忍不住伸手捏起一個菜餃,喃喃說,小時候最愛吃母親做的菜餃,很多年沒吃過了。
母親便把整盤菜餃端到他面前,說,喜歡就多吃,以後常來家裏吃,我給你們做。
那個男人點著頭,眼圈忽然就紅了,他的母親已經去世多年,他也已經很久沒回過家鄉了。
那天晚上,大家酒喝得少,飯卻吃得足,話也說得多。
那話的內容,也不是平日在飯店裏說的生意場或單位裏、社幷會上的事。
很少提及的家事,被慢慢聊起來,說到家鄉,說到父母……竟是久違的親近。
那以後,家裏空前熱鬧起來。
母親說,這樣才好,人活在世上,總要相互親近的。
母親來後的第三個月,一個週末的下午,有人敲門,是住在對面的女人,端著一盆洗乾淨的大櫻桃。
女人 有點兒不好意思地說,送給大娘嘗嘗。
我詫異不已,當初搬過來時,因為裝修走線的問題,我們和她家鬧了點兒矛盾。
原本就不熟絡,這樣一來,關係更冷了下來,住了3年多,沒有任何往來。
連門前的樓道,都是各掃各的那一小塊兒地方。
她冷不丁送來剛剛上市的新鮮櫻桃,我因摸不著頭腦,一時竟不知該說什麼好。
她的臉就那樣紅著,有點兒語無倫次,大娘做的點心,孩子可愛吃呢……我才恍然明白過來,是母親。
母親並不知道我們有點兒過節兒,其實即使知道了,她還是會那麼做,在母親看來,"遠親不如近鄰"是句最有道理的話。
所以她先敲了人家的門,給人家送小點心,送自己包的粽子,還送自己種的新鮮小蒜苗……
誠懇地幫我們打開了鄰居家的門。
後來,我和那女人成了朋友,她的孩子也經常來我們家,奶奶長奶奶短地跟在母親身後,親好得猶如一家人。
鄰居們,不僅僅是對門,前後左右,同一個社區住著的許多人,母親都照應著。
她常在社區的花園和先生同事的父母聊天,幫他們照顧孫子。
不僅如此,還有物質上的往來,母親常常會自製一些風味小點,熱情地送給街坊四鄰,這也是母親在農村生活時養成的習慣。
小點心雖然並不貴重,卻因有著外面買不到的醇香味道,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
有一次,得知先生一個同事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母親要我們送些錢過去。因為是來往並不親密的同事,我們只想象徵性地表示一下,母親卻堅決不答應,說,人這輩子,誰都可能會碰到難事,你捨得幫人家,等你有事了,人家才會捨得幫你。
孩子生病對人家是天大的難事,咱們碰上了,能幫的就得幫。
我們聽了母親的。
在母親過來半年後,先生竟然意外升職,
在單位的推薦選舉上,他的票數明顯占了優勢。
先生回來笑著說,這次是媽的功勞呢,我這票是媽給拉來的。
我們才發現,最近我們的人際關係竟然空前好起來,那種好,明顯地少了客套多了真誠。
一個字都不識的母親,只是因為捨得,竟不動聲色地為我們贏得了那麼多,是我們曾經一直想要贏來卻一直得不到的。
再想她說過的話,你捨得對人家好,人家才會捨得對你好。
於她,這是一個農村婦人最樸實本真的話;於我們,無疑是一個太過深刻的道理。
溫煦的日子裏,我很想帶母親到處走走。
可母親因為天生暈車,坐次車如生場大病,於是常拒絕出門。
那個週末,我決定帶她去動物園。
母親說,沒有見過大象呢。
動物園離家不遠,幾站路的樣子。
母親說,走著去吧。
我不同意,幾站路,對一個70歲的老人,還是太遠了。
可她又堅決不坐車,我靈機一動,媽,我騎車帶你去。
母親笑著同意了。我推出車子,小心地將她抱到前面的橫樑上,一隻胳膊剛好攬住她。
抱的時候,心裏一疼,她竟然那麼輕,蜷在我身前,像個孩子。
途中要經過兩個路口,其中一個正好在鬧市區。
小心地騎到路口,是紅燈,我輕輕下車,還未站穩,卻有警察從人流中穿過來,走到我面前說,不許帶人你不知道嗎?還在前面帶。
說完,低頭便開罰單。
母親愣了一下,攥著我的胳膊要下來,我趕忙扶穩她,跟那個年輕的警察說了聲對不起,解釋說,我母親暈車,年紀大了,不能坐車,我想帶她去動物園看看……
警察也愣了一下,這才看清我帶的是一位老人,還不等他說什麼,母親責備我,你怎麼不告訴我城裏騎車不讓帶人呢?然後堅持要下來。
我正不知所措,那個警察伸手一把攙住了母親,大娘,對不起,是我沒有看清楚,
城裏只是不讓騎車帶孩子,您坐好。
然後他忽然抬起手,向我認認真真地敬了個禮。
接著,他轉身讓前面的人給我騰出一個空間,打著手勢,阻止了四面車輛的前行,招手示意我通過。
我帶著母親,緩緩地穿過那個寬闊的路口,四面的車輛靜止行人停步,只有我帶著母親在眾人的目光裏驕傲前行。
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受到如此厚重的禮遇。
因為母親,因為捨得給予她一次小小的愛,一個萍水相逢的年輕警察,便捨得為我破例,捨得給我這樣高的尊敬。
這禮遇,是母親送給我的。
母親是在跟著我第三年時查出肺癌的。
結果出來以後,有個做醫生的朋友誠懇地對我說,如果為老太太好,不要做手術了,聽天命盡人事吧。
這是一個醫生不該對患者家屬說的話,卻是真心話。
和先生商議過後,決定聽從醫生的安排,把母親帶回了家。
又決定不向母親隱瞞,於是對她講了實情。
母親很平靜地聽我們說完,點頭,說,這就對了。
然後,母親提出要回老家。
母親在世的最後一段時間,我陪在她身邊。
藥物只是用來止疼,抵擋不了癌症的肆虐。
她的身體飛快地憔悴下去,已經不能站立,天好的時候,我會抱她出來,小心地放在躺椅上,陪著她曬曬太陽。
她漸漸吃不下飯去,喝口水都會吐出來,
卻從來沒有流露過任何痛苦的神情,那些許黑髮依舊倔強地蓬勃著,面容消瘦卻光潔,只要醒著,臉上便漾著微微的笑容。
那天,母親對我說,你爸他想我了。
媽,可是我捨不得。
我握著她的手,握在掌心裏,想握牢,又不敢用力,只能輕輕地。
梅,這次,你得捨得。
她笑起來,輕輕將手抽回,拍著我的手。
但是這一次,母親,我捨不得。
我說不出來,心就那麼疼啊疼得碎掉了。
母親走的那天,送葬的隊伍浩浩蕩蕩,從村頭排到村尾,除了親戚,還有我和先生的同學、朋友、同事,我們社區前後左右的鄰居們……很多很多人,裏面不僅有大人,還有孩子,是農村罕見的大場面。
隊伍緩緩穿行,出了村,依稀聽見圍觀的路人中有人議論,是個當官的吧?
或者是孩子在外面當大官的……
母親這一生,育有一子三女,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官不商。
母親本人,更是平凡如草芥,未見過大的世面,亦沒有讀過書,沒有受過任何正規教育,她只是有一顆捨得愛人的心。
而她人生最後的盛大場面,便是用她一生的捨得之心,無意間為自己贏得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