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要有靜思語‧行中要有弟子規
「靜思‧弟子規」了沒?(本勇)
談《靜思語》和《弟子規》在班級經營中的教學與運用
一、前言
我所任教的學校位於屏東縣內埔鄉龍泉村。那是一個族群多元,農業式微,人口老化外移,商業與住宅混雜的聚落。
校內學生單親、隔代、低收及外配子女的比例很高,學生普遍具有活潑 〈外放〉 、好動 〈靜不下來〉、言語直爽〈粗魯大聲愛講話〉、不拘小節〈缺少禮貌〉、大而化之〈態度隨便〉的特質。
由於社區資源缺乏,及家庭型態的多元改變,導致家庭功能不健全與經濟弱勢的問題,學生除了課業需要提升補救,生活及品格教育也有待加強和提升。
因此,藉由善良心性的培養以建立穩定和善的學風,便成了我多年來教學必定著墨的重點。內容或有「時事分享」、「故事啟發」、「影片觀賞」、「隨機教育」等較彈性的材料。
「靜思語」和「弟子規」則是筆者多年來推行品格教育的基礎教材與擷取義理的準繩和寶典,陪伴許多學生走過青澀懵懂的純真歲月。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相信人人皆有善念。當一念善心開啟,幸福光明隨之而生。一顆好的種子播在心田裡,等待因緣時節,便能萌芽茁壯。
透過「靜思語」和「弟子規」,老師們將不僅是「經師」和「人師」。也是新世紀裡,以身作則、以德服眾的「心靈工程師。」
二、靜思語的心靈陶冶
靜思語是證嚴上人的智慧法語,淺顯易懂,貼近生活,洞悉人性,直指人心,無論老少皆能受用。靜思語也是現今最好的言教和身教的展現,淨化世間,陶冶無數充滿煩惱、憤懟、迷惑和受苦的心靈。
靜思語是證嚴上人隨機開示的話語,內容多樣、範圍深廣、無所不包。「靜思」顧名思義,是透過清淨無染的思考所產生的智慧,因此具有提昇覺性、由迷轉悟和當頭棒喝的警醒效果。
所謂「一理通,萬里徹」。靜思語是上人教眾「繫緣修心,藉事練心,隨處養心」的慈悲智慧法語,強調心地功夫,若人人能時時照顧好自己的這顆心,智慧便會源源不斷生起。有了清淨無染的智慧,不論面對任何艱難險阻的境界,皆能迎刃而解自在無礙。
靜思語除了是上人內修外化的智慧法語,也是上人數十年來所證得的實踐功夫。因此,靜思語不僅只是言教,尤其重在力行的身教功夫。唯有親身證得和實踐,才能有感人和度人的證量及聖言量。上人的悲心智慧、道風德香,讓靜思語有了更大的攝受力和啟發性。
三、弟子規的生活實踐
《弟子規》總敘──「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清楚地說明了《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孩子學習做人處事的書。
《弟子規》具體的要求: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要謹慎言行,講信用。對待大眾須平等仁和,常親近有仁德的人,並向他學習。以上都做到了,還有多餘的精力,才可以學習做學問的知識。
《弟子規》讀誦起來音律優美,內容具體明確,十分貼近生活,是一本著名的「訓蒙童書」。所謂「人格成,佛格即成。」《弟子規》在人格養成和品格陶冶上有著循序漸進和具體實踐的次第功夫。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淪喪、價值觀混亂的當代,更是一本進德修身的極佳教材。
做為陶冶心靈和提升道德的教育材料。《弟子規》和《靜思語》在內容上有許多共通之處。
◎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一個人在世間做了多少事,就等於壽命有多長。因此,必
須與時日競爭, 切莫使時日空過。
◎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吃飯八分飽,二分助人好。
◎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說人是非,傷人傷己,好話要多說,是非不要提。
◎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聽到任何是非,皆視為修行之增上緣,萬萬不可堆積在心
上長無明草。
別人罵我,不諒解我,毀謗我,我反而應興起一分感謝的
心理,感謝他們給我修行的境界。
◎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受人滴水之恩,須當湧泉以報。
◎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字要寫端正,以字顯人格。
◎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
◎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稻穗結得越飽滿,越會往下垂,一個人越有成就,就要越
有謙沖的胸襟。
◎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知識要用心體會,才能變成自己的智慧。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
說人是非,傷人傷己,好話要多說,是非不要提。
◎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忘功不忘過,忘怨不忘恩。
◎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揜飾 增一辜
犯錯出懺悔心,才能清淨無煩惱。
四、有古有今、理事圓融、內修外行的「靜思‧弟子規」
靜思語含括的層面很廣,重要的是要清淨無染,啟發人人本具的智慧,凡事用心,並時時照顧好自己的這顆心。
《靜思語》的智慧圓融務實不離生活且貼近人心,重在覺性的啟發和觀念的引導,一念覺則境隨心轉無處不自在。一個人在日常生中,如能將自己的身心照顧好,處在在規律、協調、平衡、寧靜的狀態中,一理通、萬理徹,自然能升起源源不斷的智慧以化解種種的逆境、惡緣和障礙。
因此,《靜思語》倒像是「心法」的傳授,不見得是針對什麼樣的境界,或某些固定式的教條。《靜思語》其實是要啟發人人本具靜思的智慧,如此我們才能無入而不自得。而這也正是靜思法脈的源頭和根本。
《弟子規》是一本歷史悠久且在民間流傳甚廣的訓蒙童書。內容具體明確充滿進德修身的傳統儒學思想。在基本人倫和品格修養的德目上有具體的實踐和指導。除了道德的提升和品格的陶冶,《弟子規》的音樂性和文學性,對國小的學童也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因此,近年來廣泛的被運用在兒童的讀經教育中。
根據筆者教學的經驗,《靜思語》清淨無礙的智慧和《弟子規》品格修養的具體實踐是很好的搭配和組合。一個重在心性的啟發和智慧的引導;一個則在傳統道德的基本觀念有很好的論理和敘述。二者除了要求明理,都十分注重力行實踐的功夫。
以《靜思語》和《弟子規》做為陶冶心性、啟發智慧、提升道德、涵養品格的教材,可謂有古有今,從傳統到現代;理事圓融,內修外行兼備;佛智儒德並弘,三根普被,讓聖賢的智慧、教育和真理得到應證和發揚。
五、「靜思‧弟子規」教材概覽
《靜思語》
有禮不亦樂乎
唐朝小栗子
《弟子規》
弟子規唱誦
弟子規易解
弟子規教學網站
補充教材:
中華德育故事
中華經典卡通
常禮舉要卡通
二十四孝卡通
《了凡四訓》的故事
六、我如何在班級經營中運用「靜思‧弟子規」
身為班級導師,為了完成教學進度和應付各類繁雜的級務工作,幾乎少有完整的時間可以做靜思語和弟子規的教學,只有利用晨讀和導師時間以及其他正課剩餘的零碎時間來進行。
筆者會在每天的早自修和晨讀時間〈7:30~7:50〉重複播放《弟子規易解》,讓學生大略了解《弟子規》的內容。而在每堂課前後的零碎時間,筆者也會視情況給學生唱一段《弟子規》或讀誦幾句《靜思語》,讓學生能達到精熟背誦的程度。
中午用餐時間則觀賞《中華德育故事》卡通,藉由古人孝悌廉潔仁民愛物的故事啟發自己純良的本性和善念。《中華德育故事》的內容及對話和《弟子規》有諸多連結與呼應,看《中華德育故事》可增進學生對《弟子規》的闡述與理解。每天藉由一段富有傳統美德的溫馨故事來陶冶學生純真的性靈,並開啟他們無盡的人生智慧寶藏,的確是令人感到愉悅與期待!
七、結語
上人說過,「中華文化相當優美,而最美的部分正是倫理道德」;上人也曾說,「二十一世紀是中華文化的世紀」。上人如此說,並不是唯我獨尊,以為其他文化不如中華文化,而是認為倫理道德若能在世上發揚光大,舉世的動盪紛亂就能消弭於無形。
佛教界長老淨空法師常引述英國湯恩比博士說過的話,「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需要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因此,淨空法師也認為二十一世紀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紀與大乘佛法的世紀。
早期精舍的修行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來勤學聖賢書。因上人希望弟子們知書達禮,便在農閒時教授《四書》,並要求弟子背誦。由於曾對《四書》有所鑽研,因此
上人從《四書》中體會到中國傳統之倫理道德是維繫社會安定必須遵循之法則,如果人人安分守己,社會必會安定和樂。因此在對弟子的開示中也常引用《四書》的文字章句。
《弟子規》的總敘大綱出於《論語》〈學而第六〉,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全篇皆是儒家人倫義理必須謹守的基本德目,是童蒙養正的基本大綱與教材。
《了凡四訓》一書的作者袁黃曾對改過遷善的方法與義理做了極佳的闡釋。「大抵最上者治心,當下清淨;纔動即覺,覺之即無。苟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靜思語》正是教我們「治心」、「明理」的良方;而《弟子規》也是要我們「明理」及「隨事」勉勵行之的好教材。
筆者認為《靜思語》與《弟子規》在教學應用上的組合是極佳的拍檔。這樣的組合可謂理事圓融,有古有今,內修外行兼備,佛智儒德並弘,對當今社會風氣的改善與人格道德的培養當有極大的助益。
如果人人心中能有靜思語,行中皆有弟子規,人心不會敗壞,道德免於沉淪。世間將是一片的光明和善!轉動須彌山,轉化眾生的共業,在校園裡,或許我們可以從《靜思語》、《弟子規》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