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四要
聖嚴法師/著 朱德庸/編繪
想要是一種痛苦的事、
需要是一種快樂的事。
想要和需要僅僅是一線之隔,有時候想要的,往往不是真的需要。 的確,我想要很多東西,可是再仔細考慮一下, 就不見得非要不可了。想要的東西得到了是很快樂, 而要不到卻很痛苦。比如說:我需要一頂帽子,也買了一頂帽子, 這不是累贅。但是如果我看了人家的帽子都想要,一頂一頂的買, 那麼我就要想辦法來保存這些帽子、照顧這些帽子,這就是累贅了。 所以想要是一種痛苦的事,需要是一種快樂的事。需要並不是罪惡, 想要可能也不是罪惡。如果說我想要,要到了以後, 我同時也把它分享給需要的人,這是他人的需要,不是我的需要。 我當然可以想要,但必須在該要、能要的前提之下。什麼是該要? 也就是理所當然的,應該得到的、份內的。比如說:你的薪水。 是不是能要?有很多人不考慮自己的能力、 自己的職位,
欲望取捨
聖嚴法師/著 朱德庸/編繪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我們講人的問題,就是想要的太多,需要的並不是很多。 如果想要的太多就會造成貪得無饜,而自己就變成了物質的奴隸, 掉進痛苦的深淵裡去。我舉一個例子: 曾經有一個太太帶了很多錢去逛百貨公司,她看到這個也想要, 看到那個也想要,衣服、化粧品她樣樣都要。她想一想之後, 因為曾經聽到師父講過,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結果她一樣東西也沒有買,拿著錢就回家了。 後來她把錢拿來做功德、做好事。她現在更高興, 因為第一她心裡沒有了負擔,第二她做了好事,也覺得高興。還有整個大環境的因緣。不許可我要我還在要, 這是一樁非常痛苦的事。
處事四態度
聖嚴法師/著 朱德庸/編繪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遇到事情的時候,特別是比較嚴重問題的時候, 我通常用四個態度或者四個層次來處理。第一個就是面對它; 第二個接受它;第三個處理它;第四個放下它。這個很好用。 任何問題發生的時候,特別是嚴重的問題、困擾的問題, 逃避是沒有用的,所以面對它是最好的。然後你面對它的時候, 你要接受它。你不接受它,這個問題還是在那裡。接受它以後, 如果你用方法來處理,能夠處理的當然是非常好。 但如果是不能處理的,你面對它的時候,這就是處理了。 你接受它的時候也就等於是處理。然後可能你覺得非常懊惱, 心裏面忿忿不平,老是心裡邊掛著那件事,很痛苦。 這時候你走不下去了,但另外一條路來了, 那就應該放下。所以任何事情發生以後,你處理了就把它給放下。
感動
聖嚴法師/著 朱德庸/編繪
欣賞別人的成就是感動,
也叫做見賢思齊。
我們不會欣賞他人的成就,自己就不會感動,就變成妒忌人家。 看到人家得到了榮譽,得到了光榮或者是成就,還會酸溜溜地說: 沒什麼了不起。這種人是最沒有出息的。 如果經常能夠欣賞人家的成就,讚嘆人家的成就,看到人家的光榮, 看到人家的好事,覺得好感動,心想這個人真是了不起, 能夠這般努力,完成了這樣好的成果,那真是好啊! 這個叫見賢思齊。我們讚嘆人的時候,自己也希望能夠向他學習, 還有我們讚嘆人、欣賞人的時候, 也影響其他的人來欣賞值得我們感動的事、或者感動的人。 這對於生活環境來講,對自己,對當事人, 以及對週遭的人都是正面的。
心靈環保
聖嚴法師/著 朱德庸/編繪
心靈環保就是慈悲心
我講的心靈環保是從自己做起。心靈環保並不是期待你要做, 他要做,所有的人都要做。而是說我自己要做, 自己如果沒有想要做,只是希望人家做﹐這一定是落空的。 我常常反省自己是否能夠提供更多的東西給人, 而不是從別人那裡取得什麼東西。心靈環保就是慈悲心, 這是非常重要的。所謂慈悲心,就是如何讓人家得到福利、 得到平安、得到歡喜,這就是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是由我們自己做起, 那麼環境會因為我們自己的心是清淨的、平安的、快樂的、歡喜的, 而受到我們的影嚮,也變成了清淨、安定、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