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慈濟的偽善者? (許瑞云與陳煥章2012.5.22)

慈濟的偽善者? (許瑞云與陳煥章2012.5.22)

 

其實很多人也不是那麼認同慈濟,尤其是待過慈濟的醫護人員,他們看到太多慈濟管理階層伪善的一面,雖然上人的心胸寬闊,立意良善,但底下的人可不見得都沒私心!

 

對一般的機構而言,都希望把脾氣好的人,誠實努力的人,品性良好的人等等留在自己的團體裡,讓自己的團體越來越好。最好是把貪污品行不良、脾氣不好、欺善怕惡、專制弄權、甚至作姦犯科的人驅趕出去。

 

但慈濟不是一個營利的企業團體,也非一般的非營利慈善機構。慈濟的最終目標是在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所以慈濟願意包容任何願意加入的人,在慈濟裡,我們的確會看到習性重的人、曾混過黑社會的大哥、菸酒難離的人、從事特種行業的人、想進來慈濟做生意的人、貪污偷竊的人、偽善的人、單純想做志工的人、想修行的人、想交朋友的人、被慈濟照顧過想回饋的人等等各種形式的人。

 

如果只是想做善事或壯大團體,那慈濟當然可以把所謂不好的害群之馬排除出去,把麻煩丟回給社會就好,最好都不要留在自己的團體裡。團體只要美善的人,這樣大家進來到慈濟就都會很開心,不會有人讓我們看不順眼,可以快樂的當志工或職工,而且做事效率高,抱怨少。

 

但我看到 上人的行事風格是,既然有緣來到慈濟,我們就會盡量用團體的愛與包容尊重的力量來感化一個人。而且因為團體有不同習性的人,做事情才會有磨合的機會。藉由種種不同的境界,我們可以訓練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磨練自己的修行、涵養及耐性。所以慈濟上人強調的是「多用心」和「做中學、學中覺」。

 

因此在慈濟會看到有些原先菸酒不離的進入慈濟後,慢慢戒掉菸酒了。原先愛發脾氣的也慢慢學習改變了。當然有些人可以很快的改變,但有些人則需要長期耐心的陪伴、鼓勵與支持。

 

正如先前所分享的,大多數人知道維護身心健康應該要適度做運動、最好不要吃油炸品或冰品、不要老坐著上網或看電視、不要迷於網絡遊戲、不要抽煙、不要生氣、不要抱怨、不要傷心等等,但我們自己是否能完全做得到呢?是否有時會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呢?還是我都知道應如何做,但就是做不到呢?

 

所以慈濟會看到偽善者、貪心的人、好大喜功的人、強權奪利的人,任何在社會上會碰到的人,在慈濟都會有,畢竟慈濟也是社會的縮影。但在慈濟裡,我們最終希望達到的是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所以不會把不好的人丟還給社會,只希望能藉由團體愛的力量,慢慢的感化他們,改變他們,引發他們內心的自愛愛人、自重重人。所以上人強調她是用愛來管理慈濟人而不是用效率來做管理。

明淇:這篇文章內容所說,和我平時參與慈濟所見所聞相符合,外人看慈濟人總是拿著放大鏡檢視,期待每一個慈濟人都是完美無缺的菩薩形象,忘了每一個慈濟人都是凡夫俗子,也不瞭解慈濟是一個修行道場------是證嚴上人不忍眾生愚昧在五濁惡世沉淪,所廣闢來接引度化有緣人的修行道場。
    既然慈濟是個修行道場,每一個走入慈濟的有心人,慈濟都不排斥,這正是孔子有教無類、佛教眾生平等大智慧的展現。如果,慈濟一開始就訂出篩選菩薩的標準,除了證嚴上人,誰有資格走入慈濟菩薩道?就如同,老師在學校面對每一個不同因緣而來、不同習性的孩子,只能歡喜接受,想辦法教好他,尤其,最不好教的孩子,身為老師要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瞭解、去陪伴,一直到緣盡才能卸下責任。如果因為某個孩子的家庭、背景或本身的條件不好,而放棄了孩子,孩子的未來哪裡看得到希望?如果我們期許學校、老師做到有教無類,那麼慈濟------證嚴上人建立的修行道場,就是在做這點,只是施教對象從學生擴大成了社會大眾,這其中的差別,應該只在受教對象的不同,不是嗎?很多時候,我慶幸自己是慈濟人,也慶幸自己是老師,同時兼具兩種身分讓我能夠從老師的角度去理解證嚴上人面對眾生、教導眾生、不忍眾生受苦難的慈悲心情,和弟子根器不同能夠理解法程度也有所不同的無奈。
    在學校裡,我面對二三十個學生,每天面對每一個學生,我講一樣的課程,說一樣的話,每個孩子卻有不同的理解程度,孩子回家轉述給父母親的是有不同的內容。有些家長因為孩子懂得完整的表達更加認同我支持我,有些家長因為孩子的斷章取義而排斥我,甚至,放話傷害我,這難道是身為老師的我錯了?難道我要把這些無法理解我的孩子邊緣化或排擠他?當然不!面對這樣的誤解,我必須更提醒自己更用心,也努力把握因緣澄清,若無法澄清,我也只能選擇祝福。
    在慈濟教師聯誼會裡,我常常有機會當隊輔陪伴老師們參加教師培訓,今年我也第一次當隊輔陪伴社區的師兄師姐一起參加慈濟培訓,在課程設計上,我們努力把上人的法傳承給參與培訓的師兄師姐,期待他們未來受證慈濟委員慈誠之後能夠承擔慈濟的如來家業。這是不是代表每一個受證的師兄師姐就是人格完美的菩薩?當然不可能!就好比每年畢業的學子,不代表每一個人的程度都一樣,於是,有人會說,某某學校素質不好。這樣的言論實在沒有深度,學校素質好不好不能只看某些學生的表現,要看一開始的起點行為和經過培訓之後的行為改變了多少來決定。當一個素質不好的孩子將過學校教育培育之後,他的行為舉止和原來的起點行為相較是進步的,那麼,這個學校算是個用心培育人才的好學校。
    同樣地,許多人懷疑慈濟人偽善,其實,應該說慈濟啟發了許多人的善心,讓許多人原本善良的本性得以發露出來,以我自己而言,入慈濟之前,我是一個相當冷漠的人,我也是一個奉行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人。親眼見到爸爸媽媽遭遇太多的親友背叛,我從小就懂得人情冷暖,從來沒想過也不覺得自己應該為家人以外的人付出什麼?是接觸慈濟之後,我才明白生命的價值在於付出。 
    慈濟不是偽善者,慈濟是陪伴每一個需要成長及每一個願意成長個體的教育團隊透過互相提醒叮嚀彼此學習成長,不諱言,沒有任何一個慈濟慈誠委員是完美無缺的,但是,我們努力想要學習成長,卻因為習氣太重,行為反反覆覆,在參與慈濟活動時,大家的善念被喚醒,於是,我們就像一尊尊的活菩薩。一旦活動結束,離開慈濟時,習氣控制不了,便成了大家眼中的偽善者。其實,對於自己的行為總是反反覆覆,我們也常常懺悔懊惱,就因為習氣是如此難以徹底改過,我們更需要慈濟這個大家庭,因為我們必須時時透過法親家人的陪伴來提醒自己更因為上人不放棄任何一人的諄諄教誨。我們不是偽善者,我們是一群等待被救的芸芸眾生,當我們的習氣出現時,身邊的家人親友放棄我們不再對我們抱持希望了,幸好,慈濟的法親家人、敬愛的上人還願意陪伴我們,教導引導我們。如果我們是偽善者,那麼,請告訴我們,有誰願意在我們需要陪伴的時候能夠陪伴我們?當我們犯錯願意悔改的時候,有誰願意包容接納我們?我的認知是,有這麼一個團體用無私的愛善解包容每一個有意願改過的人,有這麼一個全球知名的明師」願意把眾生都當作自己的責任來教導,這是正在處理解決社會問題,不是嗎?我很希望如果不是很了解慈濟,可以保持疑問但不要輕易出言批評甚至毀謗因為一句負面的話需要十句正面的話才能抵消,慈濟不是不能接受批評指教,但是,若只憑傳言或猜測就下定語,其實對慈濟並不公平我覺得台灣社會需要更多正向的力量,有人或團體願意往這個方向努力,至少先去了解,或者到慈濟來見習慈濟課程、參與慈濟活動之後,再提出有意義的建議來協助慈濟更好更進步,我覺得這是比較好的做法,也是更積極有用的做法,願大家思考。
 
 
濟貧~富貴因
建設~健康因
檀施~智慧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