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德式親子 生活禪 德國小孩 自信從哪來?(摘自網路文章)

德式親子 生活禪 德國小孩 自信從哪來? 上
 2013/7/5|作者:文/皮爾斯夫人|點閱次數:332|環保列印 
字級:大字體 一般字體 小字體
 
德國人不怕孩子受傷,就怕孩子不願去體驗。 圖/皮爾斯夫人
文與圖/皮爾斯夫人

初到德國還沒當媽前,有一回到遊戲廣場,碰到一群年紀約五、六歲左右的孩子們一塊在玩耍,當時我一個人坐在木條椅上,一邊享受著夏日陽光,一邊閱讀我喜愛的書,眼神望向前方的孩子們,感覺她們玩得很盡興,後來有兩個小女生來到我椅子旁坐下來,她們好奇地問起我來自哪裡,為什麼來到德國,對於孩子們的好奇,我耐心地一一回答著她們的疑問。

後來我也開始好奇問起她們倆住在哪兒?在哪一個學校念書,兩個小女生開始非常積極地跟我介紹起她們的住所,連家裡的花園最近在裝修、爸媽的工作都詳盡地跟我說明,另外還跟我提到她們平常最喜歡與最不喜歡的遊戲等等。短短三十分鐘的交談,看著孩子們自信地分享她們的生活點滴,我開始思考:為什麼一個還在幼稚園的孩子,可以如此充滿自信地向不認識的人,表達她們的想法與體驗。
幾年後,等我自己有了孩子後,算是一步步進入德式教育融入的學習與體驗之旅,我從先生及公婆,還有自己身邊的德國媽媽友人給孩子的教育方式,終於了解德國孩子自信的來源,起於德國人對孩子的教育,從小就以尊重個體性的發展為重,德國人不怕孩子受傷,就怕孩子不願去體驗。所以,在遊戲廣場我常常可以看到父母親讓一歲多不到兩歲的孩子,爬高又爬上爬下的。看著那些小小的身軀滿溢著好奇在經歷生命的第一步冒險時,我的心也曾恐懼擔心,但後來等兒子恩典滿一歲半,開始可以好好走路後,我也硬著頭皮學德國媽媽那樣,讓孩子大膽去探索那些我心裡認為危險的遊戲設施。

然而,孩子的勇氣與能力卻大大勝過我的恐懼指數。我退到一個觀察者的角色,靜靜待在孩子眼神可以觸及到的地方,讓孩子可以看見媽媽的身影而放心去探索。恩典還不到兩歲時,就可以自行爬上很高的地方,可以玩溜滑梯、爬繩索橋等等,偶爾真的發生一些小擦傷與小意外時,先生與公婆都會很平和淡定地跟孩子安撫,吹一吹傷口,跟他說:好了,沒問題的,不是什麼大問題哦!孩子眼淚掉一兩串之後,很快地又生龍活虎般地逍遙玩耍去囉!有一回,跟公公帶恩典外出,雨季後的戶外到處都是小水窪,公公很貼心,出門前就讓恩典穿上雨鞋與雨褲,因為他跟我說,孩子看到水窪可是最好玩的遊戲呢!果不其然,恩典一見到水窪,像失心瘋一般,馬上衝過去,兩隻小腳在水窪上不斷踩踏,被腳勁激起的水花四濺,而孩子的笑聲就像雨後的彩虹般,逗得我跟公公也歡笑不已。

體驗德式教育對我來說,像是在學習更多的允許,允許孩子去體驗這個世界,也允許孩子可能會受傷、可能會跌倒,但心裡卻隱隱明白孩子們的生命,終究需要靠他們自己親身來體驗、來碰撞,才有可能長成一棵有自信的大樹。


德式親子生活禪- 德國小孩 自信從哪來? 下
2013/8/16|作者:文與圖/皮爾斯夫人
 在上一篇的德國小孩自信從哪來?曾提到德國孩子的自信,來自於孩子從小被大人們當作一個完整的個體來對待,然而在給孩子一片廣闊的自我天空遨翔前,父母對孩子收與放之間的拿捏,也是建立孩子自信來源的關鍵指標之一

德國父母給孩子很大的自我發展空間,但也在孩子的生活處事上畫下界線,這點在我看來,更是值得學習的地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兒子恩典快兩歲時,除了開始在家裡每一個地方盡情探索外,更開始去搞破壞。有一回鄰居老奶奶跟我說,恩典喜歡用手去觸碰電視螢幕,老奶奶很嚴正地提醒我要告訴恩典:那是不行的,而為什麼不行的原因也要說給他聽,如果一次講不聽,就一直說到他懂了,不再去碰電視機為止。
還記得當時我很苦惱恩典會偷吃家裡的植物,也會將爸媽放在書架上的音樂CD一張張拿出來亂丟,後來想想如果因為怕孩子將家居的生活弄亂,移開所有東西,讓他搞不了破壞,但到了別人家,還是會犯手癮,想嘗試這嘗試那。回到根源,還是照著老奶奶跟我說的,不厭其煩地為孩子設下界線,而且這個界線可是需要爸媽都站在同一陣線才行,可不能夫妻之間各唱各的調,混淆了孩子的認知。
另外,德國父母雖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各種可能性,但碰到孩子胡鬧瞎為時,父母可是不吃軟的那一套。恩典跟他的一班好友都剛好來到三歲的叛逆高峰期,這時候的孩子常常沒來由地無理取鬧,我看到自己的朋友在孩子一有狀況時,就會告誡孩子,當孩子在父母告誡三次後仍瞎鬧不停,馬上就會被父母帶離遊戲廣場回家去,如果在家,可能會讓父母請去反省的角落或小房間裡檢討一下,等情緒發作完後,心情平復後,再回來跟父母說對不起。
德國小孩在胡鬧之後,會跟父母說對不起;相對地,父母犯錯的時候,也常聽見父母真誠地跟孩子說對不起。畢竟孩子的品格學習是來自父母,所以父母親以身作則很重要。

另外,三歲娃兒自我意識開始快速成長,小孩與小孩之間的玩耍,常會出現為了搶玩具而互不相讓、互有肢體動作。這時候,德國人的尊重文化就表露無遺了,在場的父母會先問玩具的主人是誰,然後讓想玩的小孩去問小主人願不願意出借,如果小主人不願意,其他小朋友就必須接受對方的決定。同理,當我帶著恩典到朋友家玩,因為小孩彼此都認識,通常不會發生搶玩具的情況,但如果碰到當天小主人心情不好,開始限制小朋友玩他的玩具時,媽媽們都會很理性地跟小主人溝通與朋友分享的重要性,如果溝通之後,小主人還是不願意出借玩具,那麼媽媽們也會跟孩子說,等玩具主人情緒過後,我們再來跟他商量商量囉!

為孩子設定界線,不僅是為了讓孩子離開家庭保護後,能提前一步學習到外面的社會規範外,我們更清楚知道:一味溺愛所教養出的孩子,將無法活出他獨有的自信。(本專欄隔周五見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